从“一枝独秀”到“春色满园”

无论是一线城市的2005年到2015年,还是二线城市的2008年到2018年,1.0时代的楼宇经济都以其高端性、高集聚性、高效益性特征,为城市增添了个性的魅力、发展的活力、转型的动力,从而在中国宇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回顺楼宇经济从1.0时代迈向2.0时代的10年,恰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,楼宇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有粗放式发展阶段的共性色彩,而“楼宇经济2.0时代”适逢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,楼宇经济势必要从当初的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。因此,2019年是楼宇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,是中国楼宇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。回望这一发展历程,楼宇经济10多年的发展“足迹”清晰可见。


从2005年前后楼宇经济在上海、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星星点点,到2008年前后二线城市楼宇经济的快速发展,再到2012年前后三、四线城市基至发达县城楼宇经济的燎原之势,以及2018年前后拉萨、银川、乌鲁木齐、哈尔滨等城市核心城区楼宇经济的大力发展,10多年间,楼宇经济已在全国省会城市、副省级城市实现了全覆盖。可以说,楼宇经济的“大花园”,已从当年个别城市的“一枝独秀”.发展到如今诸多城市的“春色满园"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第一是时间上的“渐人性”。纵观楼宇经济的发展历程,可以发现,楼宇经济在一、二、三线城市的起始时间是不一样的,而且一、二、三线城市是渐次迈人楼宇经济1.0时代的。即使是同为综合实力一线城市的上海、深圳、北京、广州,甚或是二线城市的杭州、南京、天津、青岛,其起始时间也不一样。同样,各城市进人楼宇经济0时代的时间也不一样。这一定程度上也与各地产业转型发展速度相一致、毕竟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。


第二是发展上的“渐进式"。楼宇经济发展较早的一线城市上海、深圳,从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,提前走过了扩张化建设楼宇的周期,转向了精细化运营楼宇阶段:而杭州、天津、南京、青岛、厦门、成都、长沙等二线城市,在2008一2018年的10年则处于建设楼宇与运营楼宇的交汇期;三、四线城市则从2012年前后开始商务楼宇的大规模建设,从而进人楼宇经济发展期。因此,从总体上看,楼宇经济发展格局上是“渐进式”的,处于“一线城市在提高中发展,二、三线城市在发展中提高”的阶段,而一线城市的发展应该是有品位的发展,二、三线城市的提高也应该是有质量的提高。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,楼宇经济都到了该提升的时候。第三是效益上的“渐次感”。


深圳、上海等一线城市,已逐渐淡化楼宇经济效益这一单一、纯粹的经济属性,而开始重视楼宇的社会效益、人文效益、生态效益等“社会属性”。相比之下,三、四线城市则对楼宇的经济效益强调得多,更看重的是楼宇能给地方政府带来的税收。毕竟,经济是基础。当经济属性发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楼宇的社会属性才会受到重视。这样的发展有一个过程。从另一个角度上看,楼宇的效益也因城市的大小、区位、能级、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。